
“反向留学”在2022年10月登上热搜,源于网友发布在英国南安普顿大学读研究生的课堂情况,课堂上大多都是中国人,甚至连老师都是中国人,不少网友戏称:这是在“反向留学”。指中国学生远赴国外学习,却发现课堂上中国人占绝大多数的现象。
近年来,留学的版图正在悄然改革,马来西亚凭借其教育质量的可圈可点、更为亲民的留学成本,逐渐被大家所熟知。大批的中国学生开始涌入马来西亚,马来西亚便也成为了“反向留学”的典型代表。很多同学都好奇,反向留学会带给我们什么体验呢?今天就大家解答一下!
问题一:是否实现了无障碍沟通?
私底下与中国同学沟通的话确实是无障碍。但是!要知道马来西亚高校课程采用英语授课,涉及到大量的英语名词。即使你的身边都是中国学生,但是在课堂上也建议使用英语来参与互动(部分老师可能也会要求课堂上禁止使用其他语言)但是也有一定的好处,在面对复杂事件的发生,通过中文可以大大降低矛盾。
问题二:全华班的学生老师会区别对待吗?
如果一个班只有1个中国学生,那么还可以担忧一下。但几乎全班都是的话,就没什么好慌的了~毕竟人多力量大。并且马来西亚高校有一套全面的教师绩效评估体系,学生成绩在其中占据关键地位。举例来说,马来西亚理科大学在评估教师绩效时,将学生的考试成绩、作业完成情况、课程项目成果等纳入考量。如果一个班级学生整体成绩优异,那么有利于老师的绩效奖金、评优评先等方面。所以老师首要的任务肯定是帮助每一位学生掌握知识要点,提升专业能力,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!
问题三:是否会导致社交圈变小?
不可否认确实会有这个问题存在,因为熟悉感,你会不自觉的与同胞组队、合租、吃饭、沟通,形成封闭的小圈子。但是这不是不能打破,以校园摆摊活动为例,需要自己多主动去参加吸引各国的学生,并积极了解其他国家的文化摊位。在各色各样的活动中,接触不同文化的同学。含华量过高不是百分百限制自己社交圈的原因,关键在于自己是否积极主动突破舒适区,寻找机会结交国际友人。
问题四:是否影响国际化体验?
虽然含华量高导致班级内充斥着浓郁的中华文化,但是不代表整个马来西亚都是中华文化啊!要知道这里可是多元文化汇聚之地,只要你愿意,可以参加当地的开斋节、屠妖节庆典,走进马来村落、印度社区等,去感受不同文化带来的碰撞,有时候国际化的体验不一定只存在于班级内,它可以来自这个国家的方方面面。
问题五:是否限制英语的提升?
日常的学习和生活,同学们肯定更倾向用中文交流,这确实不利于提升英语能力。若是想解决这一问题,可以主动跟身边的同学沟通,在特定时候例如分享心得、小组讨论等要营造出英语氛围。还可以利用学校的资源,比如图书馆的英文书籍,参加学校举办的讲座等,既能增加知识,又能锻炼自己的英语能力。
问题六:含华量高是否代表该专业水?
要知道,马来西亚所有的课程都是遵循马来西亚学术鉴定局(MQA)标准的。以商科专业为例,尽管该专业的中国学生众多,但课程涵盖了国际商务、金融管理、市场营销等领域,与欧美顶尖商学院的基础课程框架并无二致。且马来西亚多所商学院都获得了AACSB认证,代表在教学质量、师资队伍、学生培养等方面均达到了国际TOP水平。
所以,含华量高并不代表该专业水哦!相反,若是中国学生扎堆某些专业,可能是该专业拥有广阔的就业前景,或是该专业为马来西亚的优势专业,又或是看重该专业背后的实践机会等。